中国“想象力”得分低
新公布的几项调查研究,让这种担忧有了理性的“数据”佐证。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做过一项名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F·E·威廉姆斯编制的创造倾向测验,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选取1370名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包括四个维度: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课题组对创造倾向测验包括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由各维度总分除以题目数得到,平均分为3分)后发现,好奇心得分数高,为2.39;挑战性得分是2.28;而冒险性和想象力的得分低,分别为2.25和2.18。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也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
“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举例说,在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约2000人,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的成绩了得,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大大缺乏。
谁拧死了想象力的阀门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低下?
在8月14日举行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循规蹈矩,唯“标准答案”是从,极大影响了孩子探索未来的兴趣,使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这些也都严重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形成。
但另一个原因却是常常被忽略。那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缺乏。
孙云晓认为,由于缺乏优秀的科普读物,在中小学教材中很难找到科普作品的影子;同时,在孩子的课外阅读中,可以推荐给孩子的优秀科普作品少得可怜。“阅读科普书籍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的渠道,提供想象的典范。”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普作品,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很难拿出更好的东西。”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指出,当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产品总体质量不高,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而国外的情况明显不同。从《海底两万里》到《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优秀的科普作品层出不穷。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更是乐此不疲,写出了《时间简史》、《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不朽之作,受到中外儿童的普遍喜爱。
科普作家需要摆脱“青黄不接”
据任福君介绍,当前科普创作人才“青黄不接”: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为例,60岁以上的占53%,40岁—60岁的占26.4%,40岁以下的仅占20.6%;而孜孜不倦进行科普创作的老作家们,其知识结构、写作手段和创作方法也难以适应当下少年儿童的要求。“五六十岁的创作,三四十岁的编辑,三十岁以下的阅读”,这就是现状。
“后继乏人,主要是因为支持力度不够。”多位科普作协的理事反映,有的青年作家好不容易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连开个研讨会都没有经费来源,就更不用说推广了。
“现在的科普创作急需科学家的加盟。”孙云晓认为,老一辈科学家中热衷科普的不乏其人,但目前问津科普创作的难见其人。“许多科学家仍把科普写作视作小儿科。”
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阅读科幻书籍对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大有帮助,但43.6%的中小学生认为现在的科普书籍严重匮乏。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然而,中国的霍金何时才能出现?这是一个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卫孩子的想象力
中国儿童文学缺乏“超人” 别让孩子失去想象力
儿童画创作:让自然的想象力飞翔
中国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危机报告2010年08月09日10:58腾讯世博我要评论(16)
作者:孙云晓
应试教育是导致中国学生胆小的因素,应尽量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并激励一切创造性答案。
2001年4月7日11时02分,美国终于将重达758公斤、大小如同一辆小轿车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成功送上太空,从而打开了火星探测的新局面。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687个地球日,火星和地球相互接近的时间间隔是两年零50天。火星和地球一般距离在8000多万公里以上。从地球飞往火星,单程需近一年的时间。
然而,5月底在旧金山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航空航天局植物学家麦基提出:应该把一颗玫瑰的种子送上火星,看看能不能长出一株玫瑰花。他说:“我希望只利用火星上的阳光、泥土和营养素,让玫瑰花在那里发育、生长、开花。”
这是人类一个多么浪漫的计划!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幻想力,怎么会敢于如此设计?可见,想像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条件。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想像与幻想的能力如何呢?
2001年6月9日,“我国城市儿童想像和幻想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作为这一课题的策划人和负责人,我对该项研究的一个发现一直在思索中,即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的创造倾向发展趋势明显,但他们好奇心强而冒险性弱。显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
这项研究从1999年4月启动,历时两年,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6个城市的共18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共分布于7个年级,即小学的一、二、三、四、五年级和初中的一、二年级。
想像力是人的创造力的本源之一,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课题组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F·E·威廉斯编制的创造倾向测验,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该测验包括4个维度:好奇心、想像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在调查中,考虑到被调查者的理解力,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370名学生参加了此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看,好奇心的分数高,为33.5;而冒险性的得分低,为24.8;挑战性和想像力的得分分别是27.4和28.3。
专家指出,好奇心强反应出儿童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性弱,说明儿童对于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闯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21世纪是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社会,想像力和幻想力强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还应注意鼓励儿童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求新求异的实践探索。
这个发现使我想起了另一项调查发现,即发现胆小已成为当今小学生突出的缺点,至少有31.2%的小学生承认这一点。
1996年春天,为了进行全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文化状况的调查,我们在3月20日星期三的《中国少年报》上,刊登了“让我们都来子解自己”的调查问卷。10天之内,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除港澳台、西藏)小学生16350份问卷。问卷中有一题:“每个人也都有缺点,那么,你认为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回答“胆小”的人数绝对占位,高达31.2%。另外一题:“每个人都有优点,那么你认为你值得骄傲的优点是什么呢?”回答“有毅力”的占倒数位8.9%,而回答“勇敢”的占倒数第二位11.1%。由此得出结论,胆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生突出的缺点,值得引起关注。
那么,孩子的胆小都有哪些表现?有什么危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两个发现或许表明,中国孩子胆子小不敢冒险,已经成为较为普遍而稳定的缺陷。然而,其严重性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更未采取有效措施,而这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作为儿童想像力研究的课题组长,在分析中提出了更深层的论断。他说:
据国外权威心理学家的研究,犹太人和东亚人的一般智力是世界各民族中高的,我国中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就是证明。但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只是犹太人获奖人数的二十八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
我分析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3)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6)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除了支持上述第6点(如“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骨”)之外,对其他5点并不提倡。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赞同陈教授的观点,并愿意试着找出更具体的病因。
我想,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可能是导致中国儿童胆小的因素。儿童天性有亲师倾向,大都渴望得到优良的成绩,并因此得到教师和父母的欣赏。可是,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大一些,他们更感受到标准答案的威力,离开了得分点,就离开了高分,而失去了高分,就失去了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进而失去了谋生的捷径!试想,谁还敢大胆想像?更何谈什么幻想!
“雪化了变成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
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
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中国孩子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集体失语”,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必定成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可怕的景象:
生机盎然的田野里,百花争奇斗艳,野草自由生长。突然,一台又一台巨型的推土机隆隆开来,将百花野草连根儿铲掉。随后,又开来一台台庞大的轧路机,将蓬松的土地轧得平整坚硬。然后,造出一座座所谓的城市,摆出一束束的假花,却标榜“现代”和“一流”。
这不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教育吗?岂止于教育?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试化”了。
我去过巴黎,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令我感动的是,那是一座“人”字结构的建筑,是一个大写的“人”。我深信: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可是,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无人的教育,对人的不尊重,对想像与幻想的蔑视,俯仰皆是。
当然,导致孩子胆小还有许多原因,如父母的溺爱、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等等。但是,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体系。
我建议教育教学改革家们,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尽量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并对那些创造性答案给予激励。也许,这一改革会解放孩子的想像力与幻想力,从而造就出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当然,高考比较复杂,改革应当慎重,但同样应遵循鼓励创新的原则。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当应试教育彻底变为素质教育的时候,中国孩子将拥有更博大的胆魄,中国人的想像力与幻想力必将进一步解放,创造力犹如滚滚长江奔腾不息。那时,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将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乐园。我们热爱的祖国,不仅仅因为强大富有令人骄傲,更因为自由幸福让人眷恋。
来自:微量元素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