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儿童心理健康测试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是,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和关注,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以及教养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多数人还停留在只关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时,我们老师更应该去注意孩子的内心是否健康.不能只单单去关心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说,是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具体到幼儿的身上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等等,而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因此心理健康在幼儿阶段尤为重要.在成人的眼中幼儿历来被视为是喜怒无常的群体,高兴了就欢呼雀跃,伤心了就涕泪横流.正是幼儿的真情流露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比如幼儿经常失去自制力、某些小朋友没有要好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而如今家庭问题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增.如何去帮助幼儿,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就好比一幅画,家庭给它勾勒了轮廓,学校为它渲染了彩衣,社会替它粉饰了边幅.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幼儿园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2 幼儿部分不健康心理行为成因分析
2.1 咬、吮手指有些孩子经常地持久地咬手指、吮手指,这是一种典型的焦虑不安和精神紧张表征.这种行为通常反映的是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1)对孩子婴儿期的哺乳方式不当,母亲没有满足婴儿吸吮欲望,导致婴儿通过咬、吮手指抵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2)成人对比较调皮的孩子教育方法不当.管束过严,经常性恐吓、处罚,并对儿童身体施以暴力,这些都会使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抚,无法获得充分的交流机会,儿童的生活中缺乏感情交流会进一步激化儿童的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就把咬、吮手指当作情感释放和压力减轻的方式.
(3)许多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因缺少父母的爱,会产生儿童特有的心理行为障碍,咬、吮手指就是常见的一种.
2.2 偏食、挑食偏食、挑食是幼儿普遍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从幼儿进餐中我们发现偏食、挑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与家庭的饮食习惯及平时对食物的评论给孩子的印象有关.幼儿对食物的态度,实际上映射了家庭成员对食物的态度.
(2)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喜欢吃什么,或者广告宣传什么,就认为该种食物营养好,天天给孩子吃,结果吃腻了,慢慢形成偏食、挑食习惯.
(3)有的孩子不敢或不愿尝没吃过的食物,有的孩子对喜欢吃的食物却吃不够.
(4)有的孩子在吃某种食物时,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便对这种食物产生恐惧感而不敢再吃,慢慢形成偏食.偏食、挑食的结果使幼儿营养失衡或产生厌食现象,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偏食、挑食的幼儿往往独占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让别人分享.久而久之,便形成自私、霸道、任性的不良习性.
2.3 说谎行为绝大多数幼儿都会说谎,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机不一,谎话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1)年幼的孩子有时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容易把自己想象的事物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把想象当作现实.
(2)由于幼儿认知误差造成的.幼儿常常会讲一些极度夸张的话,以为这是一种取悦于人的好方法,并借此增强自己的信心,而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一种坏行为.
(3)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的说谎.这种说谎行为是家长为焦虑的.幼儿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否认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一类谎话变得更加惟妙惟肖和合乎情理.
(4)家长对于幼儿说谎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在极大程度上以他周围的人们为榜样.如果大人在说假话,孩子很可能蹈其覆辙.
2.4 攻击行为
(1)通过传播媒介习得.随着电视、电脑的日益普及,幼儿观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时暴力、打斗镜头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极大,它教会了幼儿一些攻击的行为方式.它使幼儿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它使幼儿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
(2)来自家庭长辈教养方式的影响.现在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体现独立与创造的社会.有些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强者的真正内涵,而错误地理解成占上风、会抢夺、能打败其他幼儿.
(3)教师教育方式欠妥.在幼儿园,确实有些孩子乱讲话、不守纪律、管不住自己,时而揪一揪小女孩的头发,拉一拉小朋友的衣服,推推搡搡没个停,其他幼儿的告状声不断,老师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采取正面的教育,而经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问题幼儿”,天长日久,幼儿起了逆反心理,使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大.
2.5 退缩行为有退缩行为的幼儿表现为胆小、孤独,对他人不感兴趣,不愿意到集体场所玩,也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情绪不定,喜怒无常,会无缘无故地哭笑.对于一个生理没有缺陷的幼儿来说,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存在矛盾,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家长由于工作忙,不能及时地教给孩子各种社会行为.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欲培养幼儿“成名成家”,致使孩子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很少有游戏活动和情感的满足.
(3)有的家长会因幼儿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对其进行体罚或精神虐待,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惊惶、恐惧之中.
(4)教师的教养态度也影响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因为幼儿的情感、情绪极不稳定,如果教师的教育态度严厉、粗暴,整天板着脸,动辄训斥甚至体罚,就会使幼儿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胆怯心理,缺乏自信心,智力活动消极,对事物冷漠,对同伴不友好等不良心理品质.
3 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深刻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每个幼儿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个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3.2 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所学校,也是铸造幼儿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1)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明白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一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家长要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幼儿.
(2)让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和睦融洽,团结友爱,对陶冶幼儿的情操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
(3)家长要培养幼儿好的个性,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父母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随意挖苦,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3.3 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幼儿心理强度
(1)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一些活动中去,通过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品质.新时期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小事.古语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气魄和胸怀正是我们在幼儿的心理健康中所需要投入其中的,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人才.